close
三十年前 1979年12月 我10歲多,在高雄市扶輪公園美麗島雜誌社人士因為舉辦國際人權日紀念大會而發生了高雄美麗島事件,當時電視上充斥著"暴力份子"危害"國家與社會安全","顛覆政府"的報導與論調,從此我開始注意與關心公眾人,公眾事。
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我進入大學成為新鮮人,心理不再惶恐,似乎感覺日後不必為思想與行動自由有所保留,可以盡情吸收各種思想養分,可以談自己的理想,甚至批判時政,只是不知當時是否符合「深思熟慮」與「理直氣壯」要件。回想起當時看到由台灣本土成立的第一個政團、政黨,加上報禁的開放心情是激動的。
秉持對「監督制衡」,支持政黨輪替的理念與態度,2000年總統大選由藍天變綠地,似乎讓我們更親近「土地」也使我們心情趨於踏實,並認為執政可以運用資源分配優勢使理想進一步實踐,這個理想是落實「民主與人權」、「尊重多元和文化」與消除「官僚體系和文化」的價值,總括而言就是希望藉由「政治清明」達到健全「司法獨立」、秉持「行政中立」、提升「教育品質」、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文化多元」制度的建立。
21世紀的台灣應該已遠離「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政治迫害」、「美麗島事件」與戒嚴和刑法第一百條等陰影。現在要積極破除與彌平的是政治人物的「藍綠對抗」和媒體與一般民眾「觀色辨人」的非理性思維與態度,如果這樣現象持續出現,這好不容易建立與培養的民主人權制度與素養將在這樣扭曲的「意識形態」與偏見中逐漸衰微。
台灣政治與社會在體制解嚴與民主化後輿論與媒體就一直缺乏正面意義的報導與教材出現,扒糞、八卦新聞充斥言論市場,開放與多元後產生的價值混亂、新舊價值的衝突,凸顯學校與家庭教育的重要,只有在不受利益左右的學校與家庭教育價值的堅持,才可調和出台灣未來人才的中心思想,培養出「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富貴不淫」的真正台灣之子!
美麗島事件參考網址:
http://theme.archives.gov.tw/formosa/index_ch.htm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BE%8E%E9%BA%97%E5%B3%B6%E4%BA%8B%E4%BB%B6
全站熱搜